店名:紫藤廬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 靠近新生南路、和平東路口 )
電話: 02-23637375 02-23639459
傳真:02-23637234
古蹟開放參觀:10:00-17:00
茶館服務時間:10:00-23:00
供餐時間:11:30-14:00 17:30-20:00
網址: www.wistariateahouse.com
可刷卡(可/不可):不知 付現
有無包廂:有 (有低消)
推薦菜色:無特別推薦
「紫藤廬如同一道半開的門,裡面有一座花園,有些人經過但卻看不到此門;有些人雖看到此門,並隱約感受到裡面有片獨特的風光,卻因為趕時間或其他原因而沒有推門進入,但已在心田種下種籽,他日可能再回頭找到此門;但終究有人會推門進入到花園,然後發現裡頭還有另一道半開的門、另一座花園,然後又有另一道另一道……」
這是朋友帶我來的,
這家店的外觀讓人覺得非常的低調,
招牌也不明顯,
如果是路過,
還以為是某個特別裝潢雅致的住戶...
踏進去後,才發現別有洞天...
感覺就很像是在喧囂的城市找到另一片世外桃源,
似乎是在吵雜的生活中,
空出一片可以暫時逃離能深呼吸,喘口氣休息的地方.
再往屋裡探入,
整間屋子的感覺真的猶如踏入了時光機,
好像自己也變成了文人雅士,
超充滿文藝氣息的...
恩~~
這是一間茶藝館,
但讓我感覺跟一般的很不同....
朋友說這間茶藝館建築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歷史,
所以稱作古蹟一點也不為過,
難怪一踏入感覺的氛圍就很不同...
朋友說以前台灣剛光復的時候,
當時大陸那邊的記者曾來到訪,
對於台灣文化生活有何特別之處!?
寫到台灣社會文化最不同的便是充滿了不少茶藝館 (茶館),
而這家便是當時所留下來的文化遺產,
現今雖有許多的茶藝館存在,
但不如這家來的傳統...
且保存著古色古香,
本來以為踏進去的第一個大房便是所有,
但其實再往裡面探入,
還有另有一片空間,有雅致的包廂,
再往裡走又有另一片寬敞空間
這裡比想像中大得多....
從窗外望出去也是宛如是置身於深林之中,
整間給我的感覺真是古色古香充滿文人氣息,
保留了傳統像是回到了四十年前,
朋友說跟這家店已經有二三十年的感情了,
以前最喜歡一個人在這邊沉思想事情,
而之前來的時候總有許多日本人喜歡來這家店.
中午的時間來了,
所以主要就用餐不品茶.
百菇鮮蔬燴百合 $280
我想吃菇,也想吃百合,
所以就點了素菜,
像是家常小菜不油膩,
也不知不覺得被我吃光光,
喜歡紫米飯~也喜歡南瓜湯,
感覺很健康!
清蒸鮮魚 $330
朋友的魚也頗好吃,
小菜也清爽適口.
這裡似乎也有教授人茶道,
服務人員皆有穿著制服,
有些讓我感覺真的好有氣質唷!!
改天有機會也來這裡學學茶道,
另外朋友說這裡的茶所用的水,
是專門運過來的泉水,
所以在這裡可以真的品到好茶.....
總之這是一間讓人舒服的店,
可以讓人心情暫時沉澱.
冥思.聊天.放鬆的好地方...
這天點了一壺 1960年的 普洱茶 $330
很深很沉的口感,
有一種榻榻米的味道.....
但那種老茶是種很熟悉又很遙遠的感覺...
很奇妙~
原來品嘗古董是這種感覺...
點了綠豆糕,跟茶很配!
擷取自官網:::
日式官舍到自由主義的議論場域
1945年以前,紫藤廬老宅為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的高等官舍。1950年代後為財政部關務署署長周德偉教授的公家宿舍。周德偉先生為知名經濟學者,早年留學英倫與德國,為諾貝爾獎得主海耶克的門生。他一生治學嚴謹,時時以愛民治國為念,一心為台灣引介西方自由主義思潮,50年代紫藤廬老宅即為以台大為中心的自由主義學者的聚會場所,張佛泉、殷海光、夏道平、徐道鄰以及李敖、陳鼓應等常在此集會清談。他們批評時政,抨擊蔣氏獨裁作風,關心著國家的興廢存亡以及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紫藤廬是當時專制高壓統治下的一個小小的自由空間。
反對運動記憶裡最美麗的堡壘
1975年周德偉教授退休赴美後,由周德偉的么子周渝接管老宅。當時正值臺灣民主運動的萌芽期,由於周渝曾參與「美麗島運動」,一些初嘗挫敗感的失意黨外人士紛紛在此落腳聚集,紫藤廬成為日後陳文茜筆下「反對運動記憶裡最美麗的堡壘」,也成了林濁水回憶裡「落魄江湖者的棲身所」。這段期間,愛好藝文的周渝同時開放空間支持一些剛在起步摸索的弱勢藝術家,紫藤廬散發出一種波西米亞式的浪漫氣息:林麗珍的第一支舞「不要忘記妳的雨傘」曾在此策劃與排練;陳建華帶領的「青韻合唱團」在此定期練唱;尉天驄、白先勇、施叔青、李昂、辛意雲、奚淞、王津平等經常在此出入;具有濃厚批判色彩的「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也在此創辦,至今二十餘年每月定期在此聚會未曾中斷。這個時期的紫藤廬是七十年代文化能量匯聚的中心,是許多文化人記憶裡的溫暖的「家」,也是特別令人懷念的階段。
第一所具有藝文沙龍色彩的人文茶館
1981年改闢為茶館,提出「自然精神的再發現,人文精神的再創造」理念,是台灣第一所具有藝文沙龍色彩的人文茶館,因庭院三棵老紫藤蔓生屋簷而命名為「紫藤廬」。二十餘年來,舉辦各類藝文活動、茶文化交流及思想論壇,開批判風氣之先,也成就幾位本土畫家由此發跡。紫藤廬創辦人周渝多年來闡揚以天人往來與茶人修養為研習茶道之始的茶文化視野,提出「正靜清圓」的茶道哲理,同時以茶為媒介,與音樂、舞蹈、傳統曲藝等互動,深拓了台灣茶藝的多元樣貌。1995年受文建會委託,曾率團赴法國台灣駐巴黎文化中心舉辦「茶與樂的對話」演出與「茶的文化」特展。
紫藤廬常年孕育的道家美學觀及自在隨意的空間氛圍,使她成為台北市民品茗沉思、談文論藝、遠離塵囂的一方小小淨土。常年積累的文化能量及關懷社會正義的價值取向,也使她成為台北市的文化地標之一,歷年來許多中外媒體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Discovery、藝術新潮等皆有不少深入報導。
一個創造意義的地方,古蹟再利用的典範
1997年,因產權爭議,財政部欲收回紫藤廬並將紫藤廬查封,引起軒然大波,藝文界、學術界、茶藝界及台北市民、國際友人紛紛連署向政府施壓陳情,夏鑄九、王鎮華、唐光華、王清峰、胡因夢、丁乃竺、丘如華等藝文界人士更發起一波聲勢浩大的古蹟保存與搶救運動,成功地促成紫藤廬被指定為古蹟而保存下來。2000年,搶救小組成立社團法人紫藤文化協會,和周渝先生共同接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在維持原有精神風貌的原則下,繼續創發紫藤廬多元的文化與社會影響力。
紫藤廬又名「無何有之鄉」,是靜靜地蘊藏生命與創造原的地方。因為搶救紫藤廬運動成功,激勵了台灣古蹟保存意識的高漲,各地文史工作室紛紛成立,也間接促成台灣社區營造的蓬勃發展。紫藤廬,一個創造意義的地方,一個和生命與大自然對話的場域,是古蹟再利用的典範,是仍然在呼吸、生意盎然的活古蹟。
留言列表